近年来,如东县袁庄镇坚持以“事要解决”为核心,采取面对面听取诉求、现场查看反映问题、当场决定解决措施或给出答复意见等方式扎实推进基层信访矛盾化解。通过看得见的工作举措,让诉求群众切身感受到镇村处理问题的真诚态度和坚定决心,全镇发展大局总体稳定,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高。2018年,该镇被司法部通报表扬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试点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把握心理解心结。基层农村很多矛盾纠纷起因都不大,但由于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导致少数村民认为干部不说公道话、不为老百姓做主,感觉心头压着一块石头,幸福感无从谈起。如戴南村顾某,平常一人在家,与邻里因界址纠纷达20多年,心情郁闷。镇村人员到现场后,现场丈量,明确定界,打开顾某心结。顾某泪流满面、几度哽咽:“几十年了,总算有干部为我说了句公道话,占我多大地方,我可以不计较,但我要一个公道,承认这是我的地方。”直到大半年后,还让外地回来探亲的儿子送来锦旗。又如,濮桥村四组夏某怀疑蒋某把农药瓶扔到河里,致使其鱼塘死鱼100多斤。经现场调查,认为蒋某并无主观故意,在对其批评教育后,耐心疏导夏某,达成和解,打开心结。
讲清道理知对错。群众诉求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工作中,该镇针对不同性质的矛盾和问题,因人施策、一人一策,消除思想疑惑,辨明是非曲直,最终达成共识。比如,在海河滩村“矛盾化解心连心”活动现场,崔某说:“他家的树严重挡住了我家的阳光,请您帮忙调解,让他家将界址处的树砍掉。”臧某情绪激动地说:“原来的排水沟被崔某填平为农田,自己无法排水,我也不是故意找她麻烦,我本来也打算等树长大了就卖了,这个农田之间的排水沟和小路是公共的,她凭什么占用,她不恢复原状的话我是坚决不会把树给清理掉的。”双方为遮阴、排水这一持续了多年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镇领导当场找准症结,指出双方过错,提出解决方案:一是崔某在其田内挖一条排水沟,供臧某排水;二是排水沟挖好24小时内,臧某将两户界址处的树砍掉;三是崔某将被占用的路南向东的小路恢复原状。双方在村委会的监督下很快履行了协议。又如,铁果门村承包户吴某,因土地流转费用未及时兑付,遭到群众阻拦收割水稻。镇村工作人员闻讯后,迅速前往处置,讲清利害关系,达成协议。再如,朱庄村五组农户袁某与薛某因界址纠纷,导致薛某种植水稻无法下田收割,在镇村工作人员现场反复开导下,终于各让一步、达成一致。
解释法理明是非。法律法规是处理矛盾纠纷的重要依据,也是说服当事人的重要武器,特别是对一些侵权类矛盾,必须要向当事人讲清法律规定,才能明辨是非,接受调处。比如,今年9月,大袁庄村发生一起建房民工被吊车碰到摔伤事故。在双方协商、报警无果的情况下,镇村法律工作者、专职调解员及时介入,靠前服务。在调解过程中,房主吴某说:“我已经把建房承包出去了,也买了建房险的,我尽了责任。”工头王某讲:“我会承担我应该负的责任,但不能全让我一个人负责。”吊车司机冒某说:“我是按照吊车操作规定进行操作的,李某摔下去是一起意外,我好像没碰到他,我觉得我不应该承担责任。”受害人李某的女婿说:“我岳父现在躺在医院里,还没有脱离危险,我不是很懂法律规定,但我确定你们三个人肯定逃不了责任。”仔细听取各方陈述后,调解员初步判定,这起事故上述三方都可能负有相应责任,但目前没有客观证据认定分配3人责任,考虑到受害人李某亟需医疗费用,因此调解员决定将重点放在争取李某的医疗费,解决救人这一首要问题上,于是调解员语重心长地讲:“不论什么时候,人的生命都应该摆在第一位。当时事故发生时,你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救人,现在李某还在接受治疗,你们现在出的钱,可以作为垫付款。现在出钱多少,不等于承担责任大小,以后解决此事可以调解,可以诉讼。”经过调解员苦口婆心的劝说,最终三方达成一致,由王某先行垫付7.3万元,吴某垫付2万元,冒某垫付2万元,其余具体的损害赔偿费用待李某结束治疗或定残后,另行协商或诉讼。又如,今年10月,朱庄村三组张某与季某因零地纠纷大打出手,致使张某住院治疗,镇村工作人员向当事人讲清法律关系,依法由季某赔偿张某医疗费、营养费等费用,给季某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工作中,该镇坚持原则,政策法规有明确规定,绝不无原则和稀泥。如,戴南村七组葛某与丁某发生土地确权纠纷,双方就两块田的承包权发生争议,葛某一再阻拦丁某收割,丁某多次报警。村委会提出先由村代收代管,遭到葛某反对,致使当季小麦烂在田里。镇村工作人员通过查找原始资料,认定葛某为无理要求,坚持原则,耐心讲解有关规定,最终化解了这起纠纷。
兼顾情理暖人心。“法理”有时群众未必听得懂,但“情理”是群众心中天然的“一杆秤”。对诉求群众带着感情讲“理”,他们就愿意听;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理”讲得再好他们也不信。要真正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高度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付诸真情,才能赢得理解和支持。比如,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有少数低收入户年轻时好逸恶劳,老来无所依靠,只能向镇村伸手。对这小部分有诉求的群体,既要体现党的关怀,又要注意正面导向,如何解决类似无技术、无体能的低收入户有尊严地实现脱贫这一问题,该镇进行了探索,通过提供有偿性志愿服务公益岗位,从全镇低收入户中遴选出31人先行先试,把农村环境整治、巡河巡路等列入岗位服务范围,同时成立“袁庄镇公益活动专项基金”,社会各界已捐助7万多元。通过融合扶志与扶贫,让这群特殊的志愿者重拾信心,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又比如,冯某曾越级走访,要求解决工作问题,对照政策不符合条件,但本着关心关怀、解决实际困难的角度,在镇有关领导协调下,介绍到园区企业上班。还有,一名居姓八旬老人,因自身原因,造成没有出脚路。考虑到其年老不便,在镇村协调推动下,为其解决了这一信访积案。诸于此类,一些反映户主姓名变更、家庭大病救助等等,都尽量提供帮助协调,体现人文关怀。
(来源:如东县袁庄镇人民政府 黄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