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机关建设

南通:省内首创群众工作志愿服务队 打造纠纷化解的“前沿阵地”

来源: 南通发布 发布时间:2025-01-14 字体:[ ]

“您不用着急,根据民法典,这起家庭经济纠纷如果实在无法调解,可以依法起诉……”1月21日上午,南通市群众工作志愿服务队队员张勤雄对前来咨询的张大妈耐心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千言万语释疑解惑,千方百计化解矛盾,千回百转事心双解,千辛万苦共建和谐。去年4月起,南通市信访局在全省首创群众工作志愿服务队,打造一批“做得好、信得过、叫得响”的调解工作品牌,完善多元参与信访工作机制、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截至目前,群众工作志愿服务队队员已达1619人,他们深入田头、街道、厂区,以“四千”精神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图片1.png志愿者张勤雄(左)。张园 刘鹏摄

张勤雄曾任职于原港闸区检察院,是一位老党员,还是一名退役军人。“第一次作为调解员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时,就遇到一件罕见的事。一名八旬老妪因遗产继承先后三次打输了官司,一直不服母亲的遗产自己为何不能继承,而是由继父的继子继承?我给她细细讲解关于赡养人和继承人之间的关系,终于打通了她心中堵点。”张勤雄说。律师志愿者朱一葵2007年创立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去年4月加入群众工作志愿服务队。南通开发区一家楼盘的开发商拖欠保洁公司保洁费,涉及几十个保洁员。朱一葵凭借专业的法律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不厌其烦地组织调解,引导双方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经过多次协商,最终达成分期支付薪水的共识。这一案例的成功调解,不仅有效平息了矛盾纠纷,而且在当地树立起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范例。

图片2.png

朱一葵(中)接受采访。张园 刘鹏摄

通州区一教师怀疑自己遭遇不公平待遇,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面对复杂的历史成因,朱一葵和其他两位志愿者多次与当事人释法明理,并围绕矛盾焦点深入分析研究,寻找解开对方心锁的“钥匙”。最终,当事人从情绪激动转为心服口服。“谢谢您,杨大姐!听了你一席话,我的心里敞亮多了,把道理也想通了!”在位于海门区常乐镇的“杨大姐工作站”,当地企业主吴先生紧紧地握着杨立娟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一旁的调解员陶文康,向记者透露:“一个上午,杨大姐已经接处了四起纠纷事件,当事人都是一脸怒气地来,一脸平和地走。”

图片3.png杨立娟(左)在调解服务中。张园 刘鹏摄

“有问题,找大姐。”这在海门区常乐镇,可谓不少人的“口头禅”。4500多名求助人、2250多起案件,一面面大红锦旗、一本本工作日记、一册册调处档案见证着“杨大姐工作站”成立8年来的繁忙。“我更在意的,是群众工作志愿服务队队员这一身份。通过志愿服务,让我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升华。”杨立娟感慨不已。在当地一家企业工作的严先生,遭遇意外事故造成工伤,没想到老板拒绝赔偿;听说杨大姐的“大名”后,严先生前来求助。杨立娟多番奔走于涉事企业和当事人家中,核实事件真实状况;随后,杨立娟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居中协商、公正调处,先后调解了四个多月,最后成功帮助严先生拿到7万多元补偿款。“‘杨大姐工作站’是群众工作志愿服务队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常乐镇解决矛盾纠纷的一个前沿阵地。”常乐镇司法所副所长崔凌瑜表示,“杨大姐们将不少难题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群众工作志愿服务队队员来自四面八方,有从法院、检察院退休的工作人员,有高校教授学者、资深心理咨询师,还有热心公益的社会工作者及“五老”人员。他们既要做好职能部门的“左右手”,又要当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在一次次的教育引导中,他们促使一些受助者情绪淡化、思想转化、矛盾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