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27名四川籍彝族工人经总部在苏州的某劳务中介公司介绍至如东县一家食品企业工作。因大部分工人不会讲普通话,仅有极少数工人能用普通话进行简单交流,该食品企业对这批工人的管理、沟通方式上存在障碍。由于部分工人技能掌握慢且存在违犯了相关劳动纪律的现象,在3天试用期结束后,企业对其中9名工人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彝族工人认为中介公司介绍人承诺可以在该企业工作至10月30日(约5个月时间的工期),因此主观的认为该食品企业违约,27名彝族工人未履行任何手续全部抱团离岗。在企业滞留两天以后,共43名工人及子女集体到县政府、县信访局上访,反映企业违反劳动协议,要求赔偿等问题。
因此类劳动纠纷不适用《信访条例》规定的程序处理,考虑到彝族工人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素养欠缺等实际情况,如东县信访局迅速启动“访调对接”工作机制,在征得当事人双方同意后,移送至县人民调解委员会驻县信访局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工作室专职调解人员及时联系所涉劳务中介公司、食品企业与工人代表实施面对面调解,同时邀请2个镇(区)政府代表、律师以及人社部门、县调处中心等相关人员参与,调解人员耐心细致地释法明理,认真讲解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等。由于彝族工人要求补偿金额过高,派遣和用人单位在补偿标准存在分歧,调解多次陷入僵局,工人情绪几度失控要越级集访。经过信访、公安、镇(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来访人情绪逐步缓和,同时考虑到民族关系及还有10多名彝族儿童,县接访中心为其提供了充足的食品和饮水。
调解人员经过三天两夜的不懈努力,最终工人代表、劳务中介公司、食品企业负责人三方均作出让步,达成调解协议,劳务公司、食品企业共同出资5.4万元用于支付工人试用期内工资及部分补偿金。这一涉及三方的劳动争议纠纷最终得到了圆满化解,27名工人脸上也露出久违的笑容,并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临上车前仍不忘表达感谢,诚挚的邀请调解员到他们家乡做客。为了让27名工人早日返乡,县信访局联系如东汽运公司安排大客车,将这批拖家带口的彝族同胞送至南通火车站返乡。
今年以来,如东县信访局、司法局和调处中心根据《省信访局、省司法厅关于切实加强“访调对接”工作的意见》要求,认真学习贯彻“枫桥经验”,积极推动人民调解与信访工作对接,在县镇两级成立了“访调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县信访局设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制定了“访调对接”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流程方法,县镇两级分别采取派驻和移送等方式,拓展“访调对接”相关内容,镇(区)全面落实信访、综治、公安、司法“四融合”工作平台,建立了排查预警、信息共享、联动联调、联席会议等八项工作制度,落实“一综多专、多调对接”多元化解信访矛盾纠纷机制,积极引导全县律师和基层法律工作者、“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参与信访积案化解,及时就地化解了一大批信访突出问题,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
(来源:如东县信访局刘洋)